第一章 模具压出的花边
2008年立冬,六岁的杨小米趴在案板前,看母亲陈玉兰把面团揉成粗细不均的长条。铝制模具在面皮上压出歪扭的星月图案时,小米突然甩开蘸面粉的小手:“幼儿园小朋友的饺子都有小兔子耳朵!”
案板上躺着三十七个失败的试验品。第四个面团被揉进菠菜汁时,陈玉兰的围裙带松垮地垂在腰间,鬓角沾着面粉,像过早生出的白发。她用顶针把模具边缘磨得更锋利些,窗外的雪光照着模具内侧刻的“囍”字——这是她结婚时压喜糖的器具。
“咱们给饺子戴项链好不好?”陈玉兰剪断毛线衣的备用纽扣,将小红珠嵌进饺子褶。蒸锅腾起的热气里,小米终于破涕为笑,却不知道母亲连夜跑遍三家杂货铺才寻到不会褪色的塑料珠。
第二章 校服口袋里的秘密
2015年冬至,初中生小米把保温饭盒推得老远:“妈,我们班王雨晴带的饺子是透明的!”被嫌弃的饺子在饭盒里渗出油渍,染黄了印着美少女战士的保温套。陈玉兰盯着女儿摔门而去的背影,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虎口处烫伤的旧疤——那是小米发高烧那夜,急着煮姜汤时碰翻砂锅留下的。
三天后的晨读课,小米在校服口袋摸到块硬物。金属模具冰得她指尖发麻,边缘磨得锃亮,内侧的“囍”字几乎被岁月磨平。她想起昨夜经过厨房,瞥见母亲就着台灯修改模具,老花镜滑到鼻尖,用小锉刀将星月纹路加深。
第三章 砧板上的数学公式
2018年小年夜,小米把高等数学作业摊在案板上解题。陈玉兰的擀面杖总在关键步骤滚过草稿纸,留下面粉拓印的模糊字迹。
“您能把案板让给我半小时吗?”小米烦躁地转着自动铅笔。陈玉兰低头把饺子皮捏出十八个褶的动作顿了顿,突然抓起铅笔在草稿纸上画坐标轴:“当年我在纺织厂当质检员,就是靠数织物经纬密度练出手速的。”
铅笔尖在抛物线上戳出小洞:“你看这褶子间距,是不是和你那个函数图像很像?”小米愣怔地望着母亲布满裂口的手指在图纸上游走,突然发现案板边缘刻着深浅不一的竖线——那是她每年身高变化的记录。
第四章 散场的饺子宴
2021年春节,留学归来的小米带回法国蓝带学院的结业证书。陈玉兰坚持用豁口的雕花瓷盘盛她包的元宝饺,暗红漆盒里却藏着速冻饺子包装袋。
“妈,米其林三星主厨说过,食物美学是现代人的基本礼仪。”小米举起手机拍摄摆盘,滤镜调了三次仍不满意。陈玉兰默默吃掉七个煮破的饺子,汤汁顺着指缝滴在年轻时钩的蕾丝桌布上,晕开一朵陈旧的黄梅。
收拾行李时,小米在玄关鞋柜发现半袋发芽的蒜头。陈玉兰局促地搓着围裙:“你说要自然光摄影,我特意种的...”
第五章 石膏里的面粉香
2023年惊蛰,打着石膏的陈玉兰坐在轮椅上指挥女儿和面。小米的西装袖口沾满面粉,第五次把面团揉成碎渣后,终于发现母亲藏在冰箱顶层的秘密——二十三个不同年代的饺子模具,最新那个3D打印的模具刻着“小米出品”。
“当年你说要小兔子,我托人从无锡捎的模子。”陈玉兰转动轮椅,柜门开启的瞬间,小米看见1988年的结婚模具与2021年的速冻饺子袋并排挂着,像跨越时空的对话。
小米忽然想起留学时房东太太的话:“真正的好饺子要能立在汤勺上。”此刻她包的第36个饺子东倒西歪地漂在锅里,却比任何摆拍作品都让她心颤。
第六章 逆向生长的皱纹
2023年冬至,陈玉兰的手开始不受控地发抖。小米把母亲的左手按在面团上,自己的手掌覆上去,惊觉那曾能同时操控五根织针的手指,如今像枯萎的藤蔓蜷曲着。
“您看这个褶,要这样叠...”小米引着母亲的手指打转,面粉纷纷扬扬落在她们发间。陈玉兰忽然笑出声:“你六岁那年,非说饺子肚脐眼不够圆。”
蒸笼腾起的热气模糊了橱柜玻璃,映出两代人的身影正在缓慢重叠。当年被嫌弃的星星饺子模具躺在瓷盘里,盛着小米第一次独立完成的杰作——七个歪扭的褶,恰似北斗七星的排列。
终章 不完美的圆周率
2024年除夕,小米直播教网友包饺子。镜头扫过陈玉兰钩的新围裙,弹幕突然暴涨:
「奶奶手抖得好可爱!」
「那个旧模具是文物吧?」
陈玉兰凑近屏幕念弹幕,老花镜滑到鼻尖的模样和十年前修改模具时别无二致。小米把母亲颤抖的手拉进镜头:“我们家祖传的十八褶秘方,其实每次都会少一两个褶。”
面团在镜头前舒展成圆月,边缘的缺口恰好构成微笑的弧度。二十三年间被嫌弃过的饺子陈列在木质托架上,从印着褪色红珠的初代作品,到如今带着手抖印记的新作,连成一条崎岖的星河。
后记
雪夜的路灯下,陈玉兰往女儿大衣口袋塞进温热的饭盒。地铁驶过第七个站台时,小米打开印着卡通兔子的保温袋,三十七个形态各异的饺子正在蒸汽里舒展身躯。最鼓胀的那个突然裂开,露出内里青翠的荠菜馅——恰如生活终将破壳而出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