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一共有多少种物态?
三大基本物质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固态粒子(包括离子、原子或者分子)都是紧密排列。粒子之间有很强的吸力,所以只能在原位震动。因而令固体拥有稳定、固定形状和固定容量的特性,只有因施力而切断或打碎时才可改变它的形状。在晶体固体中,粒子(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都是以三维空间的结构排列,而同一种物质可以排列成不同形式晶体结构。例如铁在摄氏912度下是面心立方,摄氏912至1394度之间便是体心立方。又例如冰,世上已知有关冰的晶体结构有15种,这15种的固体物质状态分别存在于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之下。在物质状态的转变过程中,固体会透过熔化变成液体,相反液体会凝固成固体。如果由固体直接转变为气体,例如在大气压力下的二氧化碳,我们称之为升华,反之则是凝华。液态在温度和气压是常数的情况下,液体的容量是固定的。当固体加热到熔点之上时,便会成为液体。内分子(内原子或者内离子)之间的力仍然不可忽略,但分子有足够的能量,因而可以有相对运动,结构亦是流动的。液体的形状是不定的,由容器的大小来决定。一般情况下液体的容量会比它在固体时要大,水(H2O)是一个反例,因为水从0-4摄氏下密度上升并达到顶点,参看水分子。而物质以液体存在的最高温度和最高压力分别名为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气态在气态中,分子拥有足够多的动能,因而内分子力的影响相对减少(对于理想气体会是0),分子之间的距离亦较远。气体并没有限定的形状和容量,但是它会占据整个密封的容器。液体可以透过在常压下加热到沸点或者在常温下减压而转变成气体。当气体温度低过临界温度时,这种气体称为蒸气,可以单单透过加压而变成液体。如果气体的压力等同液体的蒸气压,两者便可达致平衡,兴固体亦然。当一种气体的温度和气压分别超越自身的临界压力及临界温度时便成为超临界流体(SCF)。它拥有气体的特性,同时是一种高密度的溶剂,因此而工业中有不少用途。例如超临界二氧化碳可用透过超流体抽取法去抽取咖啡因,从而制造出脱咖啡因的咖啡。扩展资料:其他状态一、“等离子态”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通常情况下电子都围绕着原子核旋转。然而在几千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中,气态的原子开始抛掉身上的电子,于是带负电的电子开始自由自在地游逛,而原子也成为带正电的离子。温度愈高,气体原子脱落的电子就愈多,这种现象叫做气体的电离化。科学家把电离化的气体,叫做“等离子态”。除了高温以外,用强大的紫外线、X射线和丙种射线来照射气体,也可以使气体转变成等离子态。在广漠无边的宇宙中,它是最普遍存在的一种形态。因为宇宙中大部分的发光的星球,它们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都高极了,这些星球内部的物质几乎都处在等离子态。这是物质的第四种状态。处于等离子态的物质,电子与原子核“身首异处”,彼此离开。二、“超固态”在白矮星里面,压力和温度更高了。在几百吉帕气压的压力下,不但原子之间的空隙被压得消失了,就是原子外围的电子层也都被压碎了,所有的原子核和电子都紧紧地挤在一起,这时候物质里面就不再有什么空隙,这样的物质,科学家把它叫做“超固态”。白矮星的内部就是充满这样的超固态物质。在我们居住着的地球的中心,那里的压力达到350吉帕左右,因此也存在着 一定的超固态物质。三、“中子态”假如在超固态物质上再加上巨大的压力,那么原来已经挤得很紧的原子核和电子,就不可能再紧了,这时候原子核只好宣告解散,从里面放出质子和中子。从原子核里放出的质子,在极大的压力下会和电子结合成为中子。这样一来,物质的构造发生了根本的 变化,原来是原子核和电子,现在却都变成了中子。这样的状态,叫做“中子态”。中子态物质的密度更是吓人,它比超固态物质 还要大十多万倍呢!一个火柴盒那么大的中子态物质,重30亿吨,要有960000多台重型火车头才能拉动它!在宇宙中,估计只有少 数的恒星,才具有这种形态的物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物体状态
自然界中常见哪些物态?它们有什么主要特点
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很多 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有以下:
雪糕上冒出的“白气”;烧开水是锅上面冒出的“白气”。这些所谓的“白气”是温度相对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变成小水滴形成的,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云:由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有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包括的物态变化有凝华和液化
雨:小冰晶变大,下落,在下落过程中由于摩擦温度变高,发生熔花变成液态水
雾:空气中的小水滴附着在空气中的灰尘中形成的,小水滴来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
雪:形成原因是凝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
冰雹:形成过程稍微复杂点,并不是气温下降就可以形成,雨滴在下落过程中遇到冷空气会凝固(由液态的水变成冰晶)冰晶继续下落,当遇到大风天气的时候,风会把冰晶往上吹。又到了暖流层,这时候暖流层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冰晶又要液化变成小水滴附着在冰晶上,冰晶在下落,又遇到冷空气,小水滴又凝固变成冰晶,如此循环,冰晶越变越大,最后掉落下来
霜: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凝华,直接变成固态的冰晶 也就是所谓的霜
露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变成液态的水
冰花:房子里的暖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发生凝华直接变成固态的冰晶
雾凇: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凝华直接变成固态的冰晶
什么是液体
液体有流动性,把它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中它就有什么形状。1.物质的液体状态。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可以流动、变形,可微压缩。 2.液态时,分子间主要起作用的力是范德华力。 范德华力是由分子间的偶极异极相吸造成的。所以不像化学键有固定的角度,范德华力只有个大概的方向。这也是液体为什么会流动而固体不能的原因。 当液态物体分子间的范德华力被打破时(加热,使单个分子动能增大),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当液态物体分子间热运动减小,小到分子间化学键可以形成,从而化学键在分子间占主导地位时,液体变为固体。
物态变化是哪六种???
1,熔化:固态→液态(吸热)2,凝固:液态→固态(放热)3,汽化:(分沸腾和蒸发): 液态→气态 (吸热)4,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 气态→液态 (放热)5,升华:固态→气态 (吸热)6,凝华:气态→固态(放热)扩展资料:物态变化现象:1.夏天从冰糕上滴落的水滴(熔化)2.冰粒变成雨滴降落下来(熔化)3.修柏油马路时,用大熔灶熔沥青(熔化)4.冰放在太阳下,一会儿就变成了水(熔化)5.将钢放在炼钢炉内,一会儿就变成了钢水(熔化)6.纯水凝结,结成冰块(凝固)7.钢水浇铸成车轮(凝固)8.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凝固)9.钢水烧铸成火车轮(凝固)10.火山喷发(先熔化后凝固)11.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汽化——蒸发)12.洒在地面上的水不见了(汽化——蒸发)13.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汽化——蒸发)14.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蒸发)15.烧开一壶水(汽化——沸腾)16.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液化)17.夏天,水缸外层“出汗”(液化)18、早晨,草木上的小水滴(液化)19.早晨的浓雾、露水(液化)20.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液化)21、洗热水澡后,卫生间的玻璃变得模糊不清,一会儿又变得清晰起来(先液化后汽化)22、用电热水器烧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汽”冒出(先汽化后液化)23、高温加热碘,碘的体积变小(升华)24.衣箱中的樟脑丸渐渐变小(升华)25.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升华)26.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升华)27.灯丝(钨丝)变细(升华)28.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用来人工降雨(升华)29.冬天,玻璃窗内表面上形成的冰花(或“窗花”)(凝华)30.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凝华)31.北方冬天的树挂(凝华)32.南方雪灾中见到的雾淞(凝华)33.灯泡(钨丝)发黑(凝华)34.雪糕纸中发现的“白粉”(凝华)35.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用来打造绝妙的舞台效果(先升华后液化)36.雨的形成:①汽化(或蒸发)→液化→凝固→熔化;②汽化(或蒸发)→凝华→熔化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物态变化
列举出六种物态变化的事例
一、液化液化(liquefaction)是指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会对外界放热。实现液化有两种手段,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临界温度是气体能液化的最高温度。如冬天手上哈气——口腔中的水蒸气液化放热让手变。二、凝华凝华是物质跳过液态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是物质在温度和气压低于三相点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物态变化。凝华过程物质要放热,如灯泡内壁变黑三、升华升华指物质由于温差太大,从固态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相变过程,如碘受热变成碘蒸汽 四、凝固凝固是指在温度降低时,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物质凝固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水散热变成冰,如把液态水放到冰箱里结冰。五、熔化熔化常用于物理学,指加热到一定程度的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此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因而从火字旁,如“铁加热至一定程度就会变为铁水”。六、气化“气化”化学上指通过化学变化将固态物质直接转化为有气体物质生成的过程。如煤的气化。扩展资料升华和凝华互为逆过程使已有碘蒸气的烧瓶降温散热,碘蒸气将直接凝华成固态碘在烧瓶中放少量固态的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固态的碘没有熔化成液态的碘,而是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停止加热后,碘蒸气并不液化,而是直接附着在烧瓶上形成固态的碘。前者是升华现象,后者是凝华现象。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液化
物态变化是什么
物态变化是指固体气体液体之间的变化关系
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就会熔化,温度不会高于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的温度不定。
然后是物质气态与液态的变化关系,物质从液态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汽化,汽化又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进行,是缓慢的。沸腾发生在液体表面及内部,必须达到沸点,是剧烈的。汽化要吸热,液体有沸点,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温度就不会再升高,但是仍然在吸热;物质从气态转换为液态时,这个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例如水蒸气液化为水,水蒸发为水蒸气。
最后是我们不常见的物质固态和气态的关系,物质从固态直接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做升华,然后是物质直接从气态转换为固态,这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在发生物态变化之时,物体需要吸热或放热。当物体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转化时,就是吸热;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化时,则是放热。而吸热或放热的条件是热传递,所以物体不与周围环境存在温度差,就不会产生物态变化。例如0摄氏度的冰放在0度的空气中不会熔化。
这就是物态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他们转换的依据主要是温度。
物态有几种
然界的各种物质都是由大量微观粒子构成的。当大量微观粒子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相互聚集为一种稳定的状态时,就叫做“物质的一种状态”,简称为物态。在19世纪,人们还只能根据物质的宏观特征来区分物质的状态,那时还只知道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初中讲物态变化,就是讲这三种常见的物质状态间的变化问题。
气体物质处于高温条件下,原子分子激烈碰撞被电离,或者气体物质被射线照射以后,原子被电离,整个气体含有足够数量的离子和带负电的电子,而且一般情况下正负电荷量几乎处处相等,这种聚集态叫等离子态。如果物质处于极高的压力作用下,例如压强超过大气压的140万倍,组成物质的所有原子的电子壳层都会被“挤破”,电子都变成为“公有”,原子失去了它原来的化学特征。这些“光身”的原子核在高压作用下会紧密地堆积起来(当然,再紧密也会有电子存在和活动的空隙),成为密度非常大的(大约是水成密度的3万至6。5万倍)状态,称为超固态。有些书籍把等离子态称为物质的第四态,把超固态称为物质的第五种状态。
进一步从物质的内部结构去考虑,物态就远不止这几种了。例如,在固体物质中,有的其内部微观粒子呈周期性、对称性的规则排列,称为结晶态。而另外一些,如玻璃、沥青等物质,常温下虽然也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能流动,但其内部结构则更像液体,为玻璃态(非晶体)。还有一些有机物质,能够流动,又具有某些晶体的光学特性,是介于液态和结晶态之间的状态,称为液晶态,很多物质在极低的温度下,会出现电阻消失的现象,称为超导态;在极低的温度下,某些液体的粘滞性会完全消失,叫做超流态。在巨大的压力下,平时是气体的氢,可以转变为具有金属特性的固态,称为金属氢态。天文学家发现,在宇宙中存在着比超固态密度更大的物质状态,例如组成中子星的中子态,还有密度更高的超子态、反常中子态、黑洞等等。由于反粒子,如反质子、反电子、反中子等都已被发现,有人预言在宇宙中会存在着全部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物质世界,但还没有得到证实。1998年6月3日,美国发射的航天飞机“发现者”号装载了一台a磁谱仪,期望探测到宇宙空间中可能存在的反物质,其中一个关键部件是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制造的直径1200mm、高800mm、中心磁感强度为0。1340T的永久磁体。
总之,从物质的内部结构去分析,物态的种类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会继续深人,更多的物态会被发现和被人所认识。
有时同一种物质在某种温度和压力下,有几种不同的物态同时存在,例如水处于密闭的容器中,下部是水而上部是水蒸气,就是液态与气态共存的情形。其他还有固气两态共存、固液两态共存或固、液、气三态共存的情形。
有时物态也称为相,常见的物质三态也称为固相、液相、气相。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某些物质处于同一种物态,而其不同部分的物理性质均匀但可以互不相同,而且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分界面隔开。这种物质中物理性质均匀和其他部分之间有一定分界面隔开的部分称为物质的一个相。例如12C(碳)处于固态时,可以有金刚石、石墨、C60三种不同的相,它们的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也不同;液态氦有两种不同的相He1、HeП,He1具有普通粘滞液体的性质,而HeП具有超流性;固态冰在高压下可以有7种相。
物态变化也称为相变。初中物理讲的物态变化是指固、液、气三种物态间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相变中的一类,称为一级相变。它的特点是:①相变过程中,体积要发生明显的改变;②相变过程中要吸收或放出所谓的相变潜热、此外,还有另一类相变,它们没有以上两个特点,既不发生体积的突变,也不吸收或放出相变潜热,但它的某些特性,如热容量、热膨胀系数等要发生突变,这类相变称为二级相变。某些物质在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电阻会突然消失,成为超导体,就是一种二级相变。本书只讨论与一级相变有关的问题。
固态,从宏观上讲,是指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的物体,从微观上讲,是指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按一定规则周期性、对称性地排列,因此,我们讲的固态是结晶态。组成结晶态的物质微粒都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键”,常见的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这些微粒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无规则的振动,一般不能离开自己的平衡位置,因此固体有一定的体积,也有一定的形状,并且熔化和凝固都有确定的温度,即有确定的熔点。此外,对于单晶体,它还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和物理性质各向异性的特点。
液态,从宏观上讲,是指具有一定的体积,不容易被压缩,但没有一定的形状,能够流动的物体。从微观上讲,组成物质的微粒(以下简称为分子)相互间也有较强的作用力,分子的排列情况更接近于固体,只是它们的有规则排列局限于很小的区域内(约在10-7m的范围内),而众多的这些小区域之间则是完全无序地聚合在一起。组成液体的分子的运动主要也是在某一平衡位置附近做无规则振动,但振动一小段时间就会挣脱周围分子的束缚而转移到另一个新的平衡位置附近,因此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分子在同一位置附近做振动的时间长短并不相同,但每一种液体,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分子在同一位置附近振动的持续时间的平均值是确定的,称为“定居时间”。例如液态金属的分子定居时间的数量级为10-10S,水的分子定居时间数量级为10-11S。同一种液体,温度越高,分子定居时间越短,而分子定居时间越短,则表示液体的流动性越好。
气态,从宏观上讲,是指既没有一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的物体,它总是充满整个容器,很容易被压缩。从微观上讲,气体分子间距很大,它们的相互作用力很小,除了在相互发生碰撞或与器壁发生碰撞以外,气体分子的运动近似地可以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直到与其他分子或器壁发生碰撞为止,因此气体总是充满整个容器。两种不同的气体混合后,总是均匀地混合在一起,不会像两种不相溶的液体那样会出现明显的分界面。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物质,在温度、压强等发生变化时,都会呈现不同的物态,研究物态变化(相变)对于深人了解物质的结构及性质,对于研制新材料及新物质,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光是什么物态?有哪些物态名称?
光没什么物态,一般物质分实物和场两类存在形式,光属于场一类物质,是磁场和电场相互转化的结果,是一种电磁波,又是一种粒子,场并不是全可以用物态描述。物态一般是用来形容宏观物体,要拿来形容光是不合适的。
晶体的固态(我这里指的是晶体)、非晶态(非晶体的固态)、准晶态(指既不是晶体,也不是非晶体的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超离子态、超固态、中子态、超导态、费米子凝聚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液晶态、超流态等等,这些属于实物的物态,还有场的物态,比如量子场态,辐射场态等等。
望采纳O(∩_∩)O